【中醫淺談】新冠陽康后的第一個春天,如何養生?
經歷過疫情的冬天
我們終于迎來了春暖花開
2023年的春天是特殊的
因為這是很多人新冠陽康后的第一個春天
一年之計在于春
春季養生尤為重要
近日前來中醫科進行春季養生調理的患者很多
我們該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后時代的“長新冠”
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?
讓我們聆聽中醫科眭冬蕾醫生的小科普
春天養肝兼顧脾
春要養肝。一年四季中,春對應于肝,肝主情志,春季養生宜注重疏肝養肝,調暢情志,心情開朗,使肝氣疏泄順達。要注意對肝臟的調養。若情緒不暢,抑郁、焦慮,則可導致肝失疏泄,肝氣郁結,就會煩躁易怒,胸脅脹痛,失眠多夢,月經失調;肝郁化火,則口干口苦,目澀咽干,經前面部痤瘡,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;肝氣橫逆,還會影響脾胃,出現肝郁脾虛的情況,胃脘脹痛,噯氣泛酸,腹痛腹瀉等。
肝氣郁結,就要疏肝。首先要疏導情志,舒緩情緒,開朗心胸;亦可用玫瑰花、梅花泡茶,疏泄肝氣;肝郁化火,則要清肝、柔肝,一方面疏解情緒,另一方面配合用菊花、枸杞、夏枯草泡茶,亦可飲用綠茶、菊花普洱茶,清瀉肝火。肝郁脾虛,則可服用逍遙丸疏肝健脾;脾虛濕熱,可以用蓮子、芡實、炒扁豆、薏苡仁煲豬肚,也可以用赤小豆、茯苓、扁豆等煲粥。
飲食起居應春氣
春天要養陽。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、萬物始生的特點,注意保護陽氣,陽氣不足容易出現春困,影響精神,使人憔悴。春天應該常待在陽光充足的地方,以大自然的陽氣來補自身的陽氣。可以每天安排一段時間,走出室外,呼吸新鮮空氣。春天的運動更適合選擇散步、太極拳、八段錦、慢跑等舒緩的項目。
春季食療藥膳調養應遵循“辛甘之品助春陽 ”、“少酸增甘保脾胃”、“黃綠蔬菜防春困”的原則。春季飲食要順應春升之氣,可多食溫升陽氣的食物,如韭菜、蔥、大蒜等,有助于升發人體陽氣,同時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,對預防春季流感有一定的作用。同時應減酸味,增加甘味可以有健脾作用,比如大棗和山藥,還有五谷雜糧,大部分都屬“甘”。性溫味甘的食物首選谷類,如糯米、黑米、燕麥、南瓜、扁豆、紅棗、桂圓等,不要完全用口味來分,不要簡單地將“甘”理解為多吃糖。同時“春困”使人身體疲乏,精神不振,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,如胡蘿卜、南瓜、番茄、青椒、芹菜等,對恢復精力、消除春困很有好處。
增強體質應對長新冠
1.“陽康”不是終點,是終身免疫守護健康的起點.新冠感染后的康復時段要增強體質,調節免疫,建議根據不同臨床體質,服用中藥調理體質,在陽康后提高自身免疫力,應對長新冠。 2.春暖花開,也是花粉、植物毛絮紛飛的季節,過敏體質要注意!若對花粉過敏,春季要特別注意防護,避免接觸。春天萬物復蘇,亦是許多蚊蟲、細菌、病毒滋生之時,要做到“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”,預防疾病,以保健康。
3.春天也是傳染病的高發期!常見的傳染病有流感、水痘、結膜炎、流行性腮腺炎等。為什么春天容易發生傳染病?其一因為乍暖還寒,早晚溫差大,人體來不及適應。其二因為氣溫回暖,如果空氣流通不夠,細菌容易繁殖。其三因為春天人群的活動增多,給疾病傳播增加機會。我們要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,盡量少去公共場所。
三院中醫科團隊介紹
眭冬蕾 主治醫師、醫學碩士
坐診時間:每周一至周五全天;周六上午或周日上午
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,師從著名經方大家黃煌教授。擅長用經方調理各種亞健康狀態,治療內科、婦科、兒科等常見病、多發病。特別擅長治療各種胃病、便秘腹瀉、咳喘、感冒發熱、失眠、口腔異味、痤瘡、色斑、婦科炎癥、月經不調、圍絕經期、乳腺疾病、小兒免疫力低下等。
姜王芳 主治醫師
坐診時間:每周一至周五全天,周六上午或周日上午
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,師從多位婦科專家,故尤善中醫婦科。擅長治療黃褐斑、多囊卵巢綜合癥、不孕癥、習慣性流產、產后諸?。P節痛、便秘、惡露不盡、水腫、盜汗等),月經失調(痛經、閉經、子宮內膜異位癥、崩漏),更年期綜合癥、盆腔炎等婦產科疾病。
張 軍 主治醫師
坐診時間:每周一至周四全天
擅長以針灸經筋療法、針刀療法、一指禪推拿正骨手法與特色中醫藥相結合,治療頸椎病、腰椎間盤突出癥、肩周炎、骨質增生癥、中風后遺癥、各類痛癥、關節錯縫、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等,療效顯著,同時開展各種疑難雜癥、腫瘤康復治療,吸引了周邊地區廣大患者的青睞。
黃鎖林 中醫內科 副主任醫師
坐診時間:每周二、四均上午
擅長運用中醫藥理論對中老年心血管、呼吸、消化等系統疾病進行辨證施治,對中老年人養生保健有一定研究。
張西毛 中醫男科 主治醫師
坐診時間:周一全天
擅長對男科常見疾?。耗行圆挥?、男性功能障礙、前列腺疾病、性病的診治。